國家AAA級旅游景區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、全國優秀近代建筑、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位于天津市老城廂中心的南開區東門里大街257號,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整、規模最大的清式會館建筑之一。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(1903),光緒三十三年(1907)竣工,由時任天津海關道唐紹儀、怡和洋行買辦梁炎卿等人發起倡議,旅津廣東客商共同集資9萬兩白銀建成,1985年進行大修,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集戲劇文物、史料收集、保管、研究、宣傳于一體的專題性博物館天津戲劇博物館。1986年元旦正式對社會開放,由鄧穎超同志題寫館名,曹禺同志擔任名譽館長。天津廣東會館保留下來的建筑由四合院、拜師堂、戲樓等部分組成,外圍青磚灰瓦,建筑風格兼容我國南北特色,四合院內正廳、配房均出卷棚頂前廊。主體建筑古典式戲樓以它空間跨度大、設計巧妙和裝飾精美為我國古典劇場中的佼佼者,其舞臺口不設立柱與起著保持原聲擴音作用的穹頂藻井堪稱一絕。
著名表演藝術家孫菊仙、楊小樓、梅蘭芳、荀慧生、紅線女等人均曾在此登臺獻藝。1912年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曾經兩次來到這里并發表著名演講;1919年鄧穎超與所在的天津愛國女界同志會為募捐難民在此演出話;1925年天津總工會也在此成立。目前有《中國戲曲發展簡史》、《中國京劇發展簡史》、《中國戲曲藝術人物造型》三個展覽和《拜師堂》、《中國古典劇場》兩個陳列在戲劇博物館長年展出,現藏有全國各地戲劇名家文物、資料等1000余件。天津戲劇博物館擁有全國首座“戲劇音像資料文庫”,藏有全國戲劇劇種90余個,錄象資料6000余盤(套)為社會提供普及戲劇知識、查詢戲劇音像資料、欣賞戲曲演出等服務。廣東會館和戲劇博物館優勢互補、交相輝映,將歷史文物建筑和中華民族瑰寶戲劇文化融為一體,多角度地呈現給觀眾。
|